监管司法部门发布了十大典型案例,以严惩私募基金违法违规行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私募基金擅自改变投资方向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证监局发布了近年来稽查或行政处罚的五件典型行政违法案例,本次发布的相关案例涉及1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12名相关责任人员。
这些典型行政违法案例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双管齐下严格追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责任人员违法责任;二是坚决纠正募集、投资、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违规行为;三是积极发挥行政手段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司法协作。
自2014年《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上海证监局共对2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立案调查,特别是对5起涉“系”机构的严重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效促进了行业生态净化并持续向好。根据监管规定,私募基金需按照设立时所承诺的投资方向进行运作,但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却擅自改变投资方向,隐瞒投资风险,夸大投资收益,诱使投资者进行投资甚至将资金用于非承诺领域的投资,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监管部门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私募基金行业的合法合规经营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9月1日,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首部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将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证监局、上海金融法院联合发布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是为了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更好落实《条例》相关规定,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将规范监管和尊重市场规律相结合,促进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的案例,可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让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违法行为的代价和后果,从而规范行业行为。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到私募基金行业的风险和陷阱,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02 监管“双管齐下”,严把入关流程
促进行业规范运作
为严把私募基金领域准入关,相关部门已从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形成准入把控合力。
自今年9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将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以来,监管层面频繁发声,基金行业的规范与整顿频繁被提及。在市场主体登记环节,证监会加强与地方政府协作,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等联合对申请机构及高管人员诚信信息等综合研判,规范机构名称与经营范围,防止有不良记录、明显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机构和个人“浑水摸鱼”,对专业诚信的私募机构给予展业便利。
同时,会同地方政府加强加了对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管力度。只有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经验的人员,才能从事私募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工作。对新注册机构申请管理人登记的监测,督导尽快纳入监管,对长时间未办理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加强清理,消除非法展业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频繁出手旨在引导私募行业合法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力度之下,基金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将难以遁形。